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2020.12.7 人與地球-生命共同體—麥愛堂學長

文/邵偉凱

 

財團法人田明朋學術研究基金會於12月7日邀請化學系66級系友,前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兼主任的麥愛堂學長返校演講,學長以「人與地球:生命共同體」為題,分享他對於人類與地球之間關係的看法。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蔓延,人類用盡辦法希望消滅病毒卻遭到重重阻礙。講者認為病毒與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是必須要「共存共活」的,病毒的蔓延就像是地球對於人類破壞環境的反撲,而人類應該要重新調整自己面對環境的態度,若人們順著生理的規則生活就可以避免得到所謂的文明病,進而重拾健康的生活;若人們減少一些慾望、不要一直擴展居住的生活圈,就可以保存更多生物物種的生存環境。不要認為只要有科技就可以戰勝一切、控制一切,這裡講者舉了非常有意思的一段話:「每一個人都談論有關天氣的事,但是沒有人能對它作出任何的事。」,人類不斷利用石化資源的同時也使大氣組成持續性改變,這不僅可能造成氣候變遷也可能導致難以逆轉的全球暖化,增加難以控制的森林大火發生的機率、促使強烈颱風等極端氣象的發生、加劇登革熱等疾病的傳播力甚至引起糧食危機。台灣目前已經遇到的問題除了氣溫逐漸升高,另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就是降水時空分布趨於極端的狀況,這使台灣長期用水的調節面臨越來越艱困的挑戰。

 

曼谷宣言講到:「環境是向後代子孫暫借的,不是從祖先繼承的。」,因此現代許多國家都在積極推動永續性發展,而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正是永續發展重要的一環。以生物保育的方法維持生物多樣性來達成生物物種的永續利用,同時也是維護人類生活圈的重要途徑之一,例如人類不可或缺的醫藥、建材、衣物織品,甚至是賴以為生的空氣、水、糧食等等都是取自這個地球。智人身為地球生態上絕對優勢的物種,應該要擔任好保護生態環境、瀕危物種及特有種的角色。過去許多國家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巴黎協定,希望可以保育生物多樣性、公平合理的利用遺傳資源,並藉由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清潔能源以減緩全球暖化趨勢。雖然執行上,往往因為權力與資源分佈不平均、缺乏相關概念、沒有同時權衡開發和保育導致永續的實踐上充滿重重阻礙,但是我們仍然必須努力去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永續發展。

 

從演講中可以看見麥愛堂學長對生物多樣性及永續性發展深入的研究,以及對於人類與地球之間關係的見解:「Living in harmony.」,期盼化學系的學弟妹們了解到人類與其他生物物種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應該要是和諧的共存共活。

 

瀏覽數: